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今年2月初,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
秦英林:以技术创新驱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国内生猪市场整体呈现周期底部震荡格局。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带来了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秦英林认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在于创新。养猪行业很传统,但技术很前沿。如果没有创新,只是重复地建设、生产、劳作,是劳而无功。创新要坚持长期主义,可能短期内不一定能看到利润,但还是要持续深层次地做,这样才能推动发展。
对于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秦英林建议,坚定不移加大技术创新,坚持长期主义,向下扎根,从技术元点出发,寻求突破,依靠创新驱动,提升养猪技术水平,助推养猪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秦英林还建议,坚定不移推进疫病净化,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共建无疫区,提高养猪生产效率,打造高健康猪群,生产高品质猪肉;支持、推进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推进豆粕减量替代,增强粮食安全保障;坚持绿色发展。养殖场粪肥资源利用和高标准农田充分结合,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以产业问题、企业需求为导向,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永好: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带来了六份提案,涉及提升民营经济活力、推动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等方面。
在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方面,刘永好建议,鼓励并发动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鼓励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资农业科技;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对于推动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刘永好在提案中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推动养殖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行业内部通过资产流转、股权投资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加强存量资产优化整合。引导规模化猪场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引导中小养殖户向标准化、现代化转型,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发行专项长期贴息贷款或永续贷款,支持标杆企业跨越周期。推动商业银行对龙头企业给予5年期的全周期信贷支持,确保低谷期不抽贷、不断贷等。
三是促进猪肉消费升级。大力鼓励猪肉消费,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发放猪肉或猪肉产品消费券,支持猪肉加工制品的研发创新,丰富猪肉制品种类,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等。
于家傲: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业‘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小农户占经营主体的98%,经营的耕地面积占70%,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分公司党委书记于家傲建议,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推动实现小农户生产经营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于家傲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环节覆盖,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这些都有利于带动小农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于家傲认为,把“小农”带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主要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她建议,增加对国有农垦企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创新规模经营方式,在生产环节上支持土地“格田化”改造,增加有效耕种面积,也更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通过为小农户提供“耕、种、管、防、收、金融、保险”全产业链服务,进而推动农村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迈进,改善“大国小农”农业国情,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程开敏:以水产种业创新推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向海图强,不断崛起的“蓝色经济”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粤海饲料总裁助理兼技术总监程开敏带来关于水产养殖产业的建议。
程开敏表示,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强省,既有天时地利人和,又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与经济基础作支撑,就海水养殖产量而言,广东省排名国内第三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潜力。
我国水产养殖用不占优势的水产资源,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成就世界第一养殖大国,缔造了我国农业领域的又一个世界奇迹。但程开敏指出,对标农业强国,我国还存在诸如卡脑子、卡脖子、卡手脚等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种质工程的问题较大,甚至一些品种种质资源依赖进口。
为此,程开敏建议大力推进南方水产种业基地建设。“湛江作为广东水产养殖大市,水产总产值与总产量20年来稳居广东省首位,在湛江建设南方种质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此同时,程开敏观察到,受限于目前水产品价格低,导致养殖收益低,影响养殖积极性。水产养殖产业也面临种质质量问题,养殖管理技术体系需要优化,病害防控问题等挑战。他建议,提升水产养殖产业的技术能力建设,促进水产养殖的高质量发展;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加强水产育种技术创新,培育多品系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新品种;加强水产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
刘继国: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农业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农机则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工具。多年来,我国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机工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主粮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一拖股份董事长刘继国围绕促进农机产业、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建议。
刘继国认为,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一些普遍性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农机产品利润水平偏低,企业资金需求较为迫切;二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农机企业为有效满足旺季需求,一定程度上增加资金占用;三是“卡脖子”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如西方国家限制高端产品出口,农机垄断问题突出。
因此,刘继国建议,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共同发力,减轻农机企业税务负担,促进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继国表示,总体来看,我国拖拉机行业“大而不强、产业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对此,他建议,深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支持引导农民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引领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此外,刘继国指出,我国农机工业在部分农业领域仍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等情况。
“强化农机装备产业创新能力,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这对于加快解决我国农机工业‘大而不强’,摆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或材料受制于人,增强中国农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而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刘继国建议增强农机工业创新发展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郑思敏:全方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近年来,中国本土农业品牌逐渐走出国门,科技也在不断赋能现代农业发展。如何将农业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备受关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带来关于全方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议。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愈发重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当下趋势,农业生产智能化也成为未来憧憬。”郑思敏表示,新质生产力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全方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山东现有的诸城模式、寿光模式、潍坊模式“三个模式”已为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思路,即用科技创新赋能,提升农业科技现代化;要素高效配置,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
在此基础上,郑思敏建议,全方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应推进农业数智化,对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适格改造,鼓励引导大学生进入农业,树立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观,运用数智技术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同时,要创造高附加值农产品、用好科技赋能、进行制度创新,比如推行土地流转,缓解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制约,发展农户营销组,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更大利益。”
此外,郑思敏还建议,实施食品加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鼓励企业通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高整体竞争力,向农业产业园、加工园聚集;升级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业与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农业政策支持,优化智能供应链建设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qq303154759进行处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