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的命门,被余承东“拿捏”?新势力要注意了!

国产汽车 车辆财经 2024-08-23 104020

在享界S9的发布会上,余承东谈起了特斯拉FSD。

他表示ChatGPT有接近30%的错误率,采用类似纯视觉训练方法的特斯拉 FSD,同样也会有非常多的低级错误。难以识别白色或绿色静止的货车,甚至特定场景下会理解成白云或树木。

余承东还举了一个例子,理想汽车曾把高速广告牌识别成路障导致紧急刹车。

华为把这种现象叫AI幻想,ADS 3.0是通过大模型基嵌入本能安全网络来避免类似的错误。

然而现在大多数跟进AI纯视觉AI方案的车企,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余承东说的是否有道理?特斯拉FSD真的有这样的缺陷吗?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一定概率识别不准,特斯拉的“基操”

前阵子,有特斯拉车主发布了一则行车记录仪拍摄的视频。

这名车主在驾驶Model Y,开启了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车辆碰到前方有一辆卡车,停顿了一下,然后加速撞了上去。

车主将事故问题反馈给特斯拉官方,随后特斯拉的售后工程师也进行回复:表示加速撞上去的原因,是智能驾驶系统没有识别或探测到前面的车辆。

但车主并不服气,质疑为什么没有识别到会停车10秒左右,而且突然加速太快了,他压根没时间反应。

工程师没有继续回复,实际上也没法回复,因为这种事就是有一定概率出现。

当然了,特斯拉的车主手册已经明确写明,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只是驾驶辅助套件,是为了驾驶舒适性和便利性而设计,驾驶安全的责任依然在车主身上,这事也没啥好扯皮的。

倒是有不少网友给车主支招,在上下班高峰期或者路况比较复杂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因为他们也曾被各种问题惊出一身冷汗。

与其担惊受怕,还不如老老实实“接管”。

国外网友曾分享过一则趣味视频,特斯拉在行驶时前面出现了一辆漂亮的白色马车,于是智能驾驶识别画面开始“抽搐”。

一会识别成小轿车,一会识别成大卡车,一会还识别成轿车和卡车后面跟着一个人在走。

这样的事固然有趣,但也说明数据库是有限的,特斯拉纯视觉算法的逻辑,就是识别“看到”的物体。

当这个物体“非常规”,无法确定属于哪种物种时,系统就要开始“幻想”了,这也就是余承东说的“AI幻想”。

马车这种还好,毕竟就是个大物件在那,识别成卡车也没啥大问题。但要是一个漂浮的塑料袋识别成硬物,就能容易出现急刹车。

这也是FSD系统的“命门”所在,它的能力是看,没有声波的“触碰”感知。当面对的物品超出自己的认知时,就容易判断不准。

(2)“端到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最近,特斯拉提出的“端到端”又开始风靡智能驾驶行业。

所谓的端到端,就是把传统智驾的“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大模块合并成了一个。传感器接收数据,然后系统就直接给出输出信号了。

理论上这种方式是变简单了,但实际情况依然没有变化,输出信号的准确度取决于系统的分析。

纯视觉依然还是那个纯视觉,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猜”。

这种方式可能可以解决95%的问题,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但剩下的5%,也足以造成各种可能得问题。

有人说加入雷达就能完美弥补纯视觉的问题吗?当然也不能。

相比于摄像头的“看”,雷达的优点是可以“感知”,原理是测量电磁波发射和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

相当于比摄像头多了一道“保险”,问题是又比摄像头多了大量需要处理的信号。

这其中其实存在一个“悖论”,理论上肯定是感知元件越多,得到的信号就越精确。

比如前后左右都放上激光雷达,那塑料袋有多大质量,撞上会不会对安全有威胁,都能算出来。但越多的信号,处理起来就越复杂。

如果说纯视觉的感知能力是80分的话,那带激光雷达的方案可以提升到95分。但前者的处理难度只有50分,后者又要增加到80分。绕来绕去,还是需要做平衡。

而这个感知到处理的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或者说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那再多的概念也都是虚的。

就像AEB一样,太过灵敏就会体验不好,动不动给你来个急刹,谁受得了。

如果不灵敏又显得没用了,该用的时候打不开,那要这个功能有什么用?

(3)特斯拉摸得,新势力摸不得?

前面说了,感知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之前本身就是在博弈,这也是特斯拉FSD最终选择纯视觉方案的关键。

在不知道哪种方案更好时,选择成本低的那一个准没错。毕竟成本低就有天然的竞争力,后续增加成本很容易,降成本可就难了。

目前特斯拉FSD在北美的推广做得还不错,版本也一直在迭代,认可度也还可以。

不过北美新能源车的竞争强度太小,可参考性其实并不大。

倒是国内新势力对特斯拉这一套是特别推崇的,纷纷决定上马纯视觉方案。比如小鹏最新的MONA M03,就放弃了激光雷达,开始转向纯视觉智驾。

个人想说的是,有些东西特斯拉能做,但新势力却未必能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特斯拉Model 3刚刚进入国内时,对手就是比亚迪汉和小鹏P7。其中P7和Model 3的对比应该是最多的,各种评测不知道做了多少轮。

至少从产品力来说,两者应该是没有极差的,不然对比什么呢?

如今4年的时间过去了,Model 3几乎没有变化,价格一直坚挺,P7还升级了不少,也降价了。

结果Model 3还能月销1万多台,P7却只能月销1000多台。这就是差距,国内新势力的认可度与特斯拉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特斯拉做各种方案都没问题,大不了出事了再改。

就像之前的强制单踏板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后被强制召回整改,也没有太多人质疑,毕竟这可是特斯拉呀。

还有新款Model 3的屏幕换挡,这绝对是反人类的设计,依旧可以卖得动。

不要做特斯拉的追随者,而是要全面超越它才有机会,因为群众基础不一样,注定国产车就是要付出更多的。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新势力绝对走不远。

(4)功夫拍案

余承东说的问题是真事,纯视觉的识别能力有限,特定情况必然会出现“AI幻想”。

至于这种误差对驾驶有多大的影响,还是看车企的调校。

特斯拉选择了最经济的智驾路线,也是从第一性的角度出发吧,既然人可以通过眼睛就完成所有的识别工作,那摄像头理论上也可以,只是这条路注定是道阻且长。

国内的新势力,建议还是不要特斯拉有什么就跟什么。

如果只能做到特斯拉的平替,那基本没啥市场前景,毕竟先天的认可度有天昂之别。

觉得特斯拉做的就是真理,就是方向,而不管自己的竞争生态位,大概率会被带沟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qq303154759进行处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