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车2个月,秦PLUS EV 2023冠军版车主用车分享

国产汽车 车品试用 2023-07-22 82506


2个月前,我下定决心卖了陪伴我3年的燃油车,入手了人生的第一台纯电轿车——秦PLUS EV 2023冠军版,换车的原因主要是油价,还有不太与时俱进的智能化配置。换车两个月,生活大不同,切身体会到了“电车真香”之后,我总结出了我的秦PLUS EV用车心得。

心得1: 始于颜值,忠于品质

之前开燃油车出门的时候,感觉车只是一个代步工具,上路之后总是要泯于车海的。但换了秦PLUS EV 2023冠军版之后,经典龙颜造型英气十足,轿跑姿态更显年轻活力,跑在路上辨识度十足,每次开车出门都感觉心情舒畅,想象自己是整条街最吸睛的存在。

颜值之外,秦PLUS EV丰富的智能配置也深得我心。在试驾的时候,我就被其8.8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和12.8英寸的旋转中控大屏的设计所吸引,坐进车里有一种被科技包围的安全感,更何况,秦PLUS EV几乎搭载了目前纯电轿车可以具备的所有智能配置。

在所有智能配置中,我最满意的就是车机系统,它搭载的是比亚迪DiLink 4.0智能网联系统,在驾驶过程中,只需语音指令和“小迪”互动,导航、听歌、查路况,系统体验流畅顺滑,各项需求不在话下,且全系标配OTA远程升级,可以随时享受最新的智能出行科技。与我之前除代步外毫无附加体验的燃油车相比,不知道方便了几十倍。除此之外,秦PLUS EV的舒适度也更胜一筹:一体化运动奢享座椅完美贴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皮质座椅打孔工艺与舒压云朵座垫将散热性与包裹性融合得恰到好处,同时还配备了前排座椅加热与电动调节,从此告别硬邦邦、冷冰冰的燃油车“手摇”座椅。

心得2: 出行安全,有它全面呵护

换车之后,我深刻感受到开车变得更安全也更轻松了。这就要得益于秦PLUS EV完善又丰富的智能驾驶辅助配置。它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并线辅助、车道保持、全速自适应巡航、行人保护等配置应有尽有,以智能科技保驾护航,让我无论面对崎岖的山路还是拥堵的早晚高峰,都能优雅从容,从前开燃油车时遇到复杂路况就手忙脚乱的紧迫感一去不复返啦。

同时,秦PLUS EV还配备了360°高清透明全景影像系统,能够全方位观察车周围与车底情况,直观显示,行车时可以及时避开碎石或坑洼路;倒车时这功能也非常实用,以前倒车经常有些小剐蹭,自从换成秦PLUS EV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剐蹭的情况。

另外,除了行程安全,我选择秦PLUS EV 2023冠军版也是出于对电池安全的考虑。秦PLUS EV搭载的刀片电池不仅经过了“针刺实验”认证,同时也经过了近3年的市场认证,安全又可靠。而且,从30%充电至80%仅需30分钟,周末商场吃饭聚餐的工夫,就能满电出发。

心得3:纯电真香,再也回不去燃油车

回想之前开燃油车通勤的日常,动辄10秒开外的加速动力以及顿挫无力的起步体验,让我在面对红绿灯、堵车等极限通勤路况时,只有给后车让路的份,尤其是早高峰时间,出门时间需要精确计算,才能避免迟到。自从换了秦PLUS EV,纯电出行顺畅无比,150kW的强劲动力,0-50km/h加速只需3.8秒,超车轻轻松松,出门再晚5分钟,从此爱上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极致推背感。

换车2个月,秦PLUS EV 2023冠军版车主用车分享

动力强劲之余,秦PLUS EV的续航表现也值得一个满分评价。以前开燃油车的时候,担心换纯电会有里程焦虑。真正换车之后才发现根本没必要。燃油车加满一箱油,顶多也就跑600公里,然而秦PLUS EV 2023冠军版升级了e平台3.0核心技术,进一步减少了低温下空调对续航的损耗,综合续航里程可达610KM,和燃油车续航不相上下,照样可以撑起我周末远郊露营、跨城探亲的用车需求。

虽说里程相差无几,但是要说用车成本,秦PLUS EV优势明显。仅拿通勤费用来说,按照92号汽油7.5元/升、以前的燃油车百公里油耗为6升,每年行驶里程2万公里来计算,一年的出行成本就高达9000元,而商用充电桩电价加服务费仅1.8元/度,秦PLUS EV百公里耗电量为12.5kWh,每年出行能耗成本仅为燃油车的一半。

如果家里能安装充电桩,那用车成本还能更低。像我在买车的时候安装了家用充电桩,不仅可以享受低峰期0.3元/度的超低电价,还无需额外支出服务费,同样行驶百公里,出行成本仅3.75元,每年行驶两万公里的出行成本低至750元,仅为燃油车油耗成本的零头。

总结下来,入手秦PLUS EV之后我的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既体验到了纯电出行的畅快、又享受到了智能出行的便捷,最重要的是出行成本的降低,让我有机会体验更多出行乐趣,现在只后悔没早点换车。不得不说,开车还是纯电香,纯电就得是秦PLUS EV。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qq303154759进行处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