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汽车市场内卷持续加速,“口水战”也不断升级的关口,有些车企悄悄将目光投向了地面之上的低空中。
6月18日,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旅航者X2”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顺利完成京津冀地区首飞。几天后,吉利旗下的沃飞长空首款飞行汽车在成都完成首次公开飞行,将时间再提早几个月,还会发现就在3月,广汽首款飞行汽车GOVE也在广州CBD上空首次完成了在城市公众复杂低空环境的飞行验证。
随着吉利、广汽等大型车企在这一领域动作的加速,飞行汽车不再是造车新势力标榜技术路线的专利,而是成为了越来越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的“下一站”。距离我们的汽车“飞”起来有多远,这一产业对汽车行业又将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在当下都有了新的答案。
飞行汽车,“飞”不进寻常百姓家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成功测试的几款产品虽然都打出“飞行汽车”的名号,但是和大众想象中的汽车却没有太大关系。从小鹏汇天旅航者X2到吉利这款AE200,实际上都不具备汽车在陆地上行驶的基本属性。因此,称其为“飞行汽车”其实并不妥当,相比之下还是“纯电动垂直起降载人航空器”更能概括它的实际属性。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绝大部分人对飞行汽车的期待也正如仰望U9的水陆两栖属性那样,日常作为汽车使用,兼顾飞行属性才是过渡的正确打开方式。但或许是兼顾两种属性类型的真飞行汽车在制造和获得飞行驾驶资格审批的难度上均有较大困难,因此需要先借飞行汽车之名“占位”,引发舆论关注。
好在,小鹏已在加速推动传统意义上既可以在陆地行驶,也可以在低空飞行的交通工具量产落地。2024年1月,小鹏汇天“陆地航母” 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亮相CES 2024展会,据悉,这款产品将有望在2024年底实现量产上市。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产品也并非一款能够全部“上天”的飞行汽车,而是通过将部分飞行体分离整车并起飞的形式实现“陆空两栖”,这意味着在实际应用中它依然存在很多限制。
因此,真正“两栖”的飞行汽车即使抛开更加复杂的基建、政策等因素,仅论产品的技术落地,距离大规模普及也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
此外,尽管年初至今有关低空经济的政策利好消息不断,引发了外界对于这一市场的更多期待,但实际上要在这一领域取得相应资格的要求却极其严苛。
目前,行业内包括小鹏、吉利在内的车企均未获得将航空器投入商业运营必备的“TC证书”。有媒体统计显示,仅仅为了获取这一证书资格,就要付出1亿美元左右的成本,而业内唯一手握该资格证书的亿航智能也为此付出了三年。目前,几家拥有飞行汽车产品的车企都已经在推进这一证书审核落地,但具体需要多长时间,还要看最终结果。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如今市场内的确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吉利、广汽、小鹏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的发展却还需长期的积累。业内普遍预测,飞行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至少还需要10-15年的发展时间,目前能够期待的方向更多是这类产品在商业板块的应用。
任重道远,车企为何“迎难而上”?
既然短时间内无法像新能源汽车一样铺开创造价值,那么车企又为什么要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已经十分内卷的今天抽出时间想“上天”的事?
回顾行业中对飞行汽车赛道的竞逐,会发现海外车企对此项技术的研发在近几年中似乎有所放缓,只有大众在2023年传出飞行汽车试飞消息,但这并非总部行为,而是大众为中国指定的特殊计划。与此同时,国内车企却加快脚步,在eVTOL领域“大干快上”,二者态度的差别,或许与车企新能源产业链的转型息息相关。
尽管目前的发展依然阻力重重,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杨昭看来,车企在这一领域的战略转型本身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的一个非常好的抓手。 “一台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eVTOL产品,目前售价最低也可以达到300万以上,相比几万、十几万的电动车,他们对成本的敏感度很低,对技术的敏感度很高。”
这也解释了政策与国内汽车企业在2024年都在为低空经济“加电”,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如今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掣肘下,出口海外压力倍增。导致车企相继掉入“内卷”旋涡,这种情况下还要继续卷技术,产业过热的需求亟需找寻一个长远的战略突破点进行释放,而“飞行汽车”则是一个好的落脚点。
那么,车企累积的研发热情得以释放后,盈利点又将从何处找寻呢?在杨昭看来,这一点则要看到低空经济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降维辐射”效应:“低空飞行领域几乎所有技术要求都比新能源汽车要高出太多,所以当(车企)在低空经济市场拥有非常强的地位,那么对新能源汽车的向下兼容,去做更高端、性能更好的普通新能源汽车,技术难度将极大降低,可以说对这一市场能够形成‘降维打击’。“
此外,飞行汽车尽管当下与个人买家之间无法建立强关联,但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仍不可小觑,从旅行观光路径规划到跨城区“滴滴直飞”,再到关乎民生的消防救援、城镇直连市区三甲医院的“空中救护车”,在技术和政策到位的前提下,均有实实在在的需求和想象空间。
因此,从目前飞行汽车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国新能源车企与其是“相互需要”的关系,而这就给予了它更大的想象空间,后续政策的进一步大力支持也是可以期待的。
写在最后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已被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地方产业促进政策也“忽如一夜春风来”,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应,低空经济概念股齐涨。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几年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兴未艾时期,各类政策频出、行业由此欣欣向荣的那个并不遥远的开端。物理学告诉我们,卷到不留一丝空隙的二维空间放在三维世界也不过是一张没有厚度的纸。当汽车行业由二维转向三维,或许会有所有人想要的那个答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qq303154759进行处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